正確經絡養生:經絡暢通,病不上身

中醫有句話「不通則痛,不通則病。」就在說明經絡如果不通暢,疾病就會找上身。

 本文出自天下雜誌最新出版《經絡養生除病痛》,

 

「啪、啪、啪⋯⋯」天剛亮,公園裡傳出陣陣聲響,一群人專注地用手掌拍打全身,握拳敲擊手臂、雙腿,打得整身發熱,汗流浹背。滿街林立的SPA、按摩店打著經絡推拿的招牌,吸引久坐少動,常為痠痛所苦的上班族光顧,宣稱依循人體的經絡推壓揉按,可放鬆僵硬的肌肉,消除疼痛,甚至幫忙塑身、排毒、提升免疫力。

 

近幾年,在台灣及大陸吹起一陣「經絡養生」風潮,多本教人DIY敲打經絡、按壓穴位的養生書佔據暢銷排行榜,訴求不必打針吃藥,只需每天1020分鐘敲經按穴,就能一身無病、延年益壽,甚至解決困擾多數現代人的肥胖、痠痛、疲勞、失眠、便秘等健康問題。中醫門診也常碰到病人問,

 

「醫生,聽說常敲大腿外側的膽經可以瘦大腿,真的嗎?」、「我三不五時頭痛,敲哪條經或按哪些穴位止痛?」而且不只病人,連醫院的護士同仁也問,是不是敲一敲經絡就會變瘦、變年輕?種種現象說明了台灣人追求健康品質的心願,但究竟敲打經絡、按壓穴位真能養生嗎?敲特定的經絡就能解決病痛?這種簡單易行的敲經按穴養生法適合每個人嗎?經絡暢通,病不上身中醫有句話「不通則痛,不通則病。」就在說明經絡如果不通暢,疾病就會找上身

 

有別於西方醫學重視人體各器官,如心臟、肝臟、肺、胃等功能正常與否,中醫是從「經絡暢通」、「氣血平衡」來論斷健康。中醫講的「經絡」,不等同於西醫所指的血管、淋巴管等有形的通路,它是密密麻麻分布於全身、但肉眼看不見的一套網絡系統,由經脈及絡脈組成。

 

經脈是直行身體的主幹,有12條正經聯結成環狀系統,另外還有奇經八脈;絡脈則是橫行的支幹。經脈及絡脈彼此相互聯繫,形成「氣」(能量)、「血」(滋養物質)與各種津液循環的網絡,並聯絡著體表、四肢、與臟腑,維持身體正常生理功能。中醫認為,「經絡」如果暢通無阻,氣血得以順利運行全身,臟腑、皮肉筋骨、關節及其他組織可獲得滋養,身體便不會產生病痛;反之,如果因習慣不良,例如長期姿勢不正確造成肌肉僵硬,使經絡堵塞,氣血輸送受阻礙,累積一段時間後,先出現疼痛不適,更嚴重就形成疾病。

 

因此,「保持經絡暢通」是中醫養生保健的最高原則,從古至今,不斷發展的各種治療保健方法,如針灸、氣功、太極、武術,及推拿、敲打、按穴位、刮痧、拔罐⋯⋯,無一不在促進經絡暢通。

 

例如針灸,就是以針刺或火灸(燃燒艾草,以溫熱治療)刺激分布於經絡上的特定穴位,促進行氣,打通經絡,達到治療及保健效果,而從國內外研究歸結,針灸對控制、緩解各種疼痛,成效顯著,知名針灸醫師,長年從事針灸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教授林昭庚說。

 

至於自己按壓穴位,或拍打、按摩經絡,和針刺的道理相近,只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刺激經絡,達到一定程度的保健效果。放鬆全身的活動最利經絡暢通疏通經絡的方法很多,但醫師專家一致認同,自己動比別人替你推拿按摩好,而且最好選擇有助放鬆的全身性活動。

 

例如游泳,可訓練肌肉力量,讓全身關節維持最大的活動度,動久了,肌肉關節就會自然鬆開,氣血也就不易阻塞。而且,藉活動伸展某些部位的肌肉,那些地方的經絡同時也會被打通。練氣功是疏通經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,同時修習「靜功」(如坐禪)和「動功」(如太極),配合細、慢、勻、長的呼吸吐納,達到定心、放鬆,同時活動身體的效果。

 

修習武術、太極導引多年,資深舞者,也是雲門舞集助理藝術總監李靜君認為,這些養生功法多數是圓的動作,活動全身的小肌肉、小關節,及各細微之處,真正從心和身「放鬆」,和西方舞蹈相比,較不容易造成身體傷害,「是從養生的態度來看待我們的身體。」至於拍打按揉雖不像氣功、太極、游泳可以活動全身,不過「有動總是比較好,」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針傷科主任陳萍和認為,為了敲打按壓身體某些部位,必須彎腰或側身,也等於拉筋、伸展身體,做日常生活不常做的動作,「只要動起來,陽氣就充足,身體代謝也會變好。」按摩拍打全身,比只拍打某條經絡或某個部位好。

 

陳萍和指出,我們身上12條正經脈彼此相通,氣血行走全身,所以要以拍打按摩達到較好的保健效果,當然最好拍按全身。前總統府資政,享壽103歲的陳立夫,養生長壽祕訣之一就是按摩全身。他每天早晨花40分鐘一邊淋浴,一邊由眼部開始,然後太陽穴、耳朵、後腦、鼻、頸,一路按摩到腳心,每個部位按摩100次,促進血液循環,40年如一日。'敲經按穴前,先排除疾病對於沒有特定疾病,身體健康的人,想利用敲打按摩經絡、按壓穴位等方法保健,多數中醫師認為,只要不具侵入性,且避免過度用力拍擊按壓,試試無妨。但前提是,「先經過檢查診斷,排除疾病問題,再來DIY,」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副院長孫茂峰說。

 

他舉例說,現代人常見的背痛,不見得單純是肌肉骨骼問題,有些是心、肝、膽的反射痛,如果沒有醫療診斷,一般人很難自己分辨。陳萍和也指出,任何疼痛不適或疾病都可能是複雜的原因導致,無法單從某一點論斷。他曾遇過下腹痛患者,看遍腎臟、胃腸及婦科,都找不到造成腹痛的確切原因,醫生開止痛藥給他吃,也不見效果,轉而尋求中醫。他依循經絡針刺幾個穴位之後,病人疼痛就消除了。但陳萍和強調,只幫這位病人扎針就能止痛解決問題,是因為先前已有多科的診斷,確定不是盲腸炎、子宮肌瘤、腎結石等諸多可能引起下腹痛的疾病,才以針灸治療。

 

如果沒有先診斷,狀況不明之下,只依經絡進行扎針推拿,或病人自己設法緩解,問題可能愈拖愈嚴重。並且敲經絡、按穴位只有助解決功能上的問題,至於器質上的改變,例如膽囊炎或膽結石引起疼痛,針灸某些穴位紓緩疼痛,但結石還是存在,並不會因為針灸而消失不見,陳萍和說。

 

所以保險做法是,定期接受健康檢查,病痛發生時,先經醫師診斷,排除重要器官問題,確定身體狀況穩定之後,再自我保健,才不至於疏忽延誤病情。一般因為姿勢不當、太過勞累,或不良的生活習慣而引起的疼痛不舒服,多半沒有大礙,靠自己拍拍揉揉,或按壓某幾個穴位,確實能獲得舒緩。不過,假使疼痛不適持續好幾天,甚至超過一星期,不論怎麼壓穴位、敲經絡、按摩推拿等都無法消除症狀。(本文摘自《經絡養生除病痛》第一章經絡暢通,病不上身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vickyyog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